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四百擊 Les quatre cents coups

這禮拜經典電影課上到法國電影,就不能不提到法國新浪潮運動。大概是在1958-1962年間,一群年輕人經常在 《電影筆記》期刊上,攻擊當時頗受尊重的法國老導演,當時的法國電影以改編古典文學的電影為主,然而這群年輕人轉而讚揚義大利寫實主義(1945-1951)的電影,多談社會的現實面,充滿社會關懷跟人道主義的思想。
但是法國新浪潮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是,拍攝手法:
1.  反對棚內拍攝、使用自然光 (像印象派畫家一樣) 
2.  大幅度的攝影機運動:經常使用橫移和推軌鏡頭、手持攝影機的自由風格 
3.  內容前衛新潮且具幽默感 
4.  敘事風格隨性、鬆散的因果關係、不連戲的剪接、開放性&不明確的結尾(open ending)

我想因為這些運動,讓法國非常重視電影,在國家的政策與制度上都設計的很完善,電影院的設計就像我們的咖啡店一樣各有風格,老師還強調只有法國可以從容的抵擋好萊塢的商業電影。


今天就來分享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的電影《四百擊》,《四百擊》是楚浮半自傳的電影,雖然是自傳性質,但電影跳脫第一人稱的手法,用旁觀者客觀的角度拍攝這部電影。
鏡頭一開始跟著同學傳閱的一張美女照流動,隨著美女照傳閱的路線最後停留在主角安端手上。


再來教室這一幕也表現出老師跟學生們對比的個性與衝突的關係,老師以管教者的心態、暴躁的脾氣對待學生,而學生時而表現出頑皮活潑的個性。


安端其實是一個會做事的孩子,回家後他會自動打理家務事,雖然偶爾忘東忘西但卻沒有出現小孩常有的抱怨,我覺得有趣的畫面是,安瑞跑到父母的房間,坐在媽媽的梳妝台上,開始使用媽媽的梳子、打開媽媽的香水、用媽媽的睫毛夾,這連續的動作像是在模仿母親或是揣摩女性的角色,也流露出對母親或女性的想像,這個畫面總共用到三面鏡子加上本人總共四個映像,讓人印象深刻,重點是導演還為了這一幕加上了配樂(前後段劇情都沒有配樂),這一幕跟母親後來回到家,照鏡子的樣子不自覺的對應到,讓我們在一次想起安端在梳妝台模仿母親的樣子。



電影裡也活潑的運用音效,安端被老師處罰回家罰寫"我弄髒教室的牆壁"的句型,安端擺好餐桌時,突然音效浮現安端的聲音念:「我弄髒教室的牆壁」,表示安端想起他要罰寫,但後來因為要吃晚餐就沒有寫了,然而在隔天早晨他要準備梳洗的時候,音效又突然浮現,但這時候是換老師厭惡的語氣說:「我弄髒教室的牆壁」安端呆住看著鏡子,讓影片增添一些幽默。


後來安端跟雷內逃學的一天,能表現導演自由的拍攝手法的地方是他們走在街上的時候,攝影機先從對街拍安端跟雷內從戲院出來的樣子,但之後攝影機轉到同側的街上,拍安端跟雷內走進另一家戲院的畫面,過程中一鏡到底沒有剪接,我懷疑對街的安端跟雷內是替身,這樣活潑的手法還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安排可能表示安瑞跟雷內喜歡電影,去了多家戲院。



安端逃課的一天也意外發現媽媽的婚外情,開啟之後劇情的轉折,安端並沒有揭發媽媽外遇的事情,呈現出那麼一點成熟,而他的母親則因為兒子知道自己外遇的事情,害怕他告訴爸爸,之後對待安端的態度產生180度轉變,從嚴苛變成袒護安端。

再來是我自己覺得深刻甚至有點觸動我的畫面是在安端離家出走之後回到家,他跟母親在床上的對話,在這個畫面之前很少使用臉部的特寫,但在這一幕臉部的特寫搭配彼此對話的內容,有那麼一刻我們窺見了安端內心的想法,母親也回憶自己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大人跟小孩的世界好像這一幕有了一點連結跟交流。
這一幕我們也才知道安端對自己的失當行為、壞成績是有自覺的,我們也可以明白他想退學出去賺錢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他想有一番作為,不想成為母親的累贅,因為他知道母親當初並不打算生下他,而他的父親並不是他的生父(這到之後他在管訓中心的訪問中可以知道)。



安端因為被老師指責安端抄襲喜歡的作家巴爾札克的作品,要被送到校長室的時候逃出來,他知道他不會再回到學校也回不了家了,便到好友雷內家住,展開他們的自由時光。劇情帶到雷內家庭間疏離的關係,父親雖然滿足雷內的物質需求,但他跟父母親並沒有什麼交流,父親跟母親之間甚至沒有同時出現過。

安端與雷內一起去看電影的時候,畫面呈現出他們看電影專注的表情,鬼靈精的兩個人這時候卻靜下心來看電影,表現出電影對他們的吸引力及他們對電影的喜愛。


之後他們進到小孩的布偶劇場,畫面一樣拍出小孩子看布偶戲的各種反應,裡面的小孩子每一個都不一樣,不管是長相(廢話XD)還是表情跟動作,看到這個畫面自己好像被提醒,每一個人本來就生而不同、生而特別,然而成長的過程中為什麼我們漸於平凡平庸?

在布偶戲裡,所有小孩正在為劇情瘋狂的時候,安端跟雷內其實正在談論他們要去偷安端父親的打字機拿去典當,想要用這筆錢開創新的生活,他們談話的內容跟場景是不搭的,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人生已經到另一個階段了。



安端偷了打字機之後打算還回去時被逮到,被父親送到警察局,之後坐著警局的車離開他生活的地方,第一次被關、第一次被父母放棄,望著城市的街景,他終於流下眼淚。


後來安端的母親跟法官溝通,母親說:「我們無法管教他。」法官回了一句:「可能是你們的言行與管教太不一致了。」其實在這之前我們可以知道安端的父母親也都會說謊,母親的外遇就不用說了,他父親也跟警察說他不會打孩子,但他明明就在安端的全班同學面前打他一巴掌,這顯示出他們對小孩教育的粗心及自己人格上的失敗,法官的這句話算是對安端父母的指控,最後安端還是被送到管訓中心了。

在管訓中心跟心理醫師談話的過程,鏡頭只拍安端,像是受訪者一樣,他也如實說出他的經歷與感受,包括說謊的原因、不喜歡母親的原因,我們會發現他其實知道很多事情,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一直很喜歡安端的朋友雷內非常可愛,能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友誼的劇情很多,但在雷內要去管訓中心探望他的時候最能讓人感動。
家屬探望日,管訓中心的門一開,雷內馬上超越家屬走在前頭,表現出他對安端的想念及期待見到他的心情。


但是雷內可能因為不是家屬的關係,沒辦法跟安端會面,隔著一個玻璃門互相無奈的對望。



安端的母親跟安端會面,母親以為他把他外遇的事情傳出去,父親也決定要跟安端斷絕關係,他母親便預告他之後只能選擇去教養院或是勞動中心,安端的未來真的無望了嗎?

安端之後利用踢足球時去撿球的空檔逃出來,在橋下躲過追逐他的管教人員之後,開始了長達三分多鐘的跑步鏡頭,這是電影史上的經典,鏡頭一路上跟著安端橫移,讓觀眾就靜靜的理性的看著安端不回頭的向前奔跑,看著安端逃離管訓中心,看著安端逃離放棄他的父母,看著安端逃離這個企圖管教他的社會。


最後安端逃到了海邊,看到夢寐以求的大海,在海灘上他繼續跑,直到他的腳碰到海水他才停下來,鏡頭拉近特寫安端的臉,安端看著鏡頭跟觀眾對望,電影結束。


安端最後的眼神引發很多人的討論,結論當然也不盡相同,他因為逃出來而感到自由了嗎?或是他不知道他該去哪而感到徬徨了嗎?還是他因為害怕被抓回去而煩惱了呢?其實這就是法國新浪潮的特色:Open ending

對我來說,他在最後一幕望向鏡頭,這意味著他把逃跑的棒子交給我們觀眾,安端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反應了,那坐在觀眾席的我們呢?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爭取自己的一片海洋?棒子,現在就在我們手上。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一一

最近看了剛上映的電影《只要我長大》覺得裡面的小朋友很會演戲,我想小朋友很會演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會說謊,他們表現的是單純的個性和情緒,這讓我想到楊德昌導演的作品《一一》裡的小朋友洋洋,一個非常單純、想法卻又非常深沉的小朋友。今天就來分享《一一》吧!

一一的片名很特別,單獨看是一,合起來看是二。電影裡每個人遭遇的事情像是單一的事件,但是卻又有某種關聯性,劇情環環相扣,電影用洋洋對婆婆說話的場景結束,他說的內容讓我們把所有事情綜合起來,眼光隨著劇情從一發展成二,最後又變成一,這樣的周而復始。

電影的內容只要是描述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裡(婆婆、父親南峻、母親敏敏、女兒婷婷、兒子洋洋),每個人所遭遇的故事。


電影在片頭是以阿弟跟小燕的婚禮開始,有趣的畫面是大家拍大合照的時候,洋洋被後面幾個女生捉弄,洋洋因為看不到後面,所以不知道是誰用的,感到很困惑,這個畫面看似單純但其實埋下了伏筆,洋洋開始察覺到他看不到後面的世界。


洋洋的阿嬤,在電影裡他們都叫他婆婆,婆婆這個角色在電影很特別,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一句話,電影卻利用她的角色反映出家裡人的各自的想法跟關係,像家人的一面鏡子,尤其在婆婆昏迷接回家之後,醫師建議家裡人可以多跟她說話刺激她的知覺,因此家裡人輪流來到她的面前跟她說話,鏡頭以婆婆的視角拍攝,讓我們可以完整地理性的看到家裡人的情緒表情,而洋洋的媽媽(敏敏)後來發現他每天對婆婆說的話都是一樣的,才驚覺到她的生活一成不變也發現她自己心靈的空虛,決定到山上修行。




洋洋的父親南峻(同事叫他NJ)是電腦公司的主管,在電影裡他面臨很多衝突和掙扎,不管是跟初戀情人阿瑞的重逢或是在職場上遇見沒能簽約的日本軟體設計師大田,都讓他在心靈精神與現實之間擺盪。

大田在介紹自己的電腦軟體時,影像搭配胎兒超音波的畫面(阿弟帶小燕去產檢),大田介紹他的軟體說:「他已經開始具有生命的一般現象,他出來可以思考計算,他還會成長成一個活生生的新生命,成為我們每個人寄託感情的好朋友,這才是電腦遊戲最廣大的商機,我們目前無法超越只能打人殺人的一般電腦遊戲產品,並不是我們不夠瞭解電腦,而是我們還不夠了解人,我們自己。」搭配胎兒超音波的畫面,讓我們搞不清楚他說的到底是超音波裡小孩還是電腦,反映出電腦軟體人性化的趨勢。


大田是一個非常有才華且多愁善感的日本軟體設計師,在音樂及想法上都跟南峻很投合,在跟南峻吃晚餐時,他發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們都害怕第一次?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第一次,每個早晨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然而我們卻不害怕起床迎接每一天,為什麼?」
最後因為現實及利益的因素,南峻的公司還是沒有跟大田簽約,南峻非常難過憤怒,這讓我們在一次感受到精神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及妥協的無奈。


個人覺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導演讓南峻與初戀情人阿瑞在東京旅行的片段跟女兒婷婷與男友胖子在西門町逛街的片段交叉剪接,南峻跟阿瑞正在回憶他們的青春,之後接到婷婷跟胖子約會的畫面,好像婷婷正在過老爸南峻年輕時的生活,像是在重蹈爸爸的覆轍一樣,表現出愛情好像是一個宿命一樣,重蹈覆轍,心動心碎。


再來是洋洋的愛情,導演表現的手法非常有創意,洋洋蹲在視聽教室後面看自然科技的影片,之後糾察隊的的女生(洋洋的死對頭)進來,裙子被門勾到,洋洋不小心看到那個女生的內褲,洋洋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開始對糾察隊女生有不同的感覺。



接著那個女生走到前面要找位子坐,這時女生的背景是影片,放映的內容剛好是正電與負電激烈的結合在一起變成了雷,對應到洋洋接觸到愛情那種吸引力的感覺,再來放映的內容轉到閃電創造了生命的起源,對應到洋洋情竇初開,這就是一切的開始。這一段洋洋的感情世界跟自然的教學影片有了巧妙的呼應與結合。


電影裡的劇情非常善用三角關係,像是南峻、初戀阿瑞、老婆敏敏;婷婷、鄰居莉莉、胖子;阿弟、老婆小燕、前女友雲雲;還有鄰居蔣夫婦、莉莉的英文老師,都是三角關係的狀態,但每一對的感情又藏著細微的差異性,關係複雜的狀況讓劇情走的非常綿密,然而電影走向結尾,每一對的戀情也開始收尾,阿瑞不告而別離開南峻,胖子謀殺莉莉的英文老師,阿弟也跟小燕重修舊好,每一隊的下場不見得都是好的,但至少有了著落。

在這個複雜的劇情走向中間值得討論的是一段洋洋跟爸爸南峻在車上對話,洋洋問南峻:「爸比,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這樣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之後洋洋開始學習拍照,開始去拍身邊的人的後腦勺,試圖讓人可以看見自己的另外一面,我強烈懷疑洋洋可能就是導演的化身,因為電影一一用非常理性冷靜的手法拍出每個人的感情及心情,讓觀眾試圖看見在這個城市裡,這幾個平凡的人物的全貌,或是說,這部電影探索的是不被看見的那一半,就跟洋洋拍人的後腦勺的精神一樣。


電影最後是用婆婆過世來做結束,到山上修行的媽媽敏敏回來了,對南峻說:「這一大堆真的沒有這麼複雜,哪有這麼複雜。」提醒我們在中間那些紛紛擾擾的劇情看似分開進行,但是談的卻是同一種感情或是感覺,婆婆的葬禮的跟開頭阿弟結婚的地點是相同的,首尾呼應,而這之間充滿了喜怒哀樂、生老病死。
最後一幕,洋洋穿了在阿弟結婚時穿的同一套西裝,來到婆婆面前念著他對婆婆寫的話:「婆婆,對不起。不是我不喜歡跟你講話,只是我覺得我能跟你講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會每次都叫我『聽話』。就像他們都說你走了,你也沒有告訴我你去了哪裡。所以我覺得,那一定是我們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後想做什麼嗎?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我想,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說不定,有一天,我會發現你到底去了哪裡。到時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講,找大家一起過來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也覺得我也老了。」



記得在高中(女校)的時候,班導對我們全班說:「你們現在都很漂亮,這個年紀都很漂亮。」那時候我不懂,那時候我有滿臉痘痘、有很多煩惱、和一個大屁股,那時候的我覺得自己很醜,不懂老師說的話,但是到了現在看到高中的姪女,心裡又會再回想起這段回憶,好像可以感受的到高中導師的心情,然而今年修經典電影導讀的時候,老師又說了類似的話,她說我們大學生看起來都很漂亮,我好像又不太懂了,就像高中的我一樣,然而我到老師的年紀時,會不會就懂了呢?

每個年紀都有不同的經歷,卻也有不同的盲點和遺憾,《一一》把不同年齡的感情、煩惱、衝突表現得非常細膩又含蓄,是一部很飽和的電影,裡面有太多雋永的對話,讓人回味無窮,電影結束不像結束,就像片名一一沒有結束的感覺一樣,我們又會繼續過像電影裡的生活,繼續探索我們那看不見的另一半的世界。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停姐姐這學期修了經典電影導讀,首先介紹的是美國電影,老師給我們看了 Francis Ford Coppola《現代啟示錄》,Francis Ford Coppola是經典電影《教父》的導演,而《現代啟示錄》是他1979的作品。聽說這部電影拍攝過程非常艱辛,Coppola也把家產給砸下去拍了,可見這部電影燃起了導演的決心,不看不行啊!

《現代啟示錄》是在說越戰時期,班傑明·韋勒(Benjamin L. Willard)上尉奉命刺殺一個失控的軍官華特·寇茲(Walter E. Kurtz),沿著湄南河最終遇到寇茲上校所發生的故事。

電影一開始的畫面是直升機轟炸的戰爭畫面搭配韋勒上尉臉部近拍特寫,可以知道他正在沉浸以前打戰的經歷,房間是他的戰場,而吊扇是直升機,他似乎還沒回到現實,無法逃脫戰爭的記憶,這個畫面除了表現外在的戰爭,臉部進拍特寫也反映了他內心的戰爭,背景音樂是門合唱團(The doors)的The end,呼應片名的啟示錄(聖經新約最後一章)。



在越南基地的將軍先跟韋勒說寇茲上校將以謀殺罪被捕受審,命令韋勒沿著寇茲的足徑前進並結束寇茲,在基地裡將軍對韋勒說:「你知道嗎韋勒,這場戰爭已經把事情打亂了,權力、理想和傳統的道德觀以及軍事上必須的一切,然而在蠻荒中率領著那群土著,難免會有扮演上帝的慾望,人心之內總有衝突存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善與惡之間,而善並非永遠得勝,你跟我都有極限,而華特寇茲已到達了極。」將軍說的話似乎就是這部電影的外在意義,而這些話等到電影結束之後再回頭看就真的很有感覺。


韋勒接受任務時,心理的戰爭也就開始了,他出過多次任務,但這次的對象卻是美國軍官,對他來說在戰爭地區對一個軍官判謀殺罪根本跟開一張違規超速一樣,這是容易犯下的事情。他開始懷疑自己見到寇茲時是否真的會這樣做。

跟他同行的有四個人,有三個都是美國的年輕人(廚子、蘭斯、克寧),還有一位是船長。韋勒看到這些年輕人心想:「活蹦亂跳的,尚不知一腳已踏入墳墓中。」其實在影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雖然是軍人,但它們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很多反應跟情緒就像一般的年輕人一樣。而韋勒這句話也意味著當時打越戰的美國年輕人的命運。
剛開始在湄南河前進的過程,船上的年輕人都以度假的心情前進,對比河邊驚嚇的越南人,呈現戰爭中的霸道與恐懼。



最能表現戰爭殘酷的是韋勒他們在中途遇到的美國九之一中隊。在九之一中隊事由瘋狂的軍官基爾葛帶領,作戰的地區分常混亂,戰火的背景下有美國拍電視節目來取景的、有受傷投降的越南人、還有戰死的越共。接著經典的畫面來了,九之一中隊跟韋勒一群人搭著直升機要登陸越共的地盤,軍官基爾葛下令播放華格納的歌劇音樂,呈現一個極度衝突的感覺,音樂像是在讚美歌頌什麼,而畫面卻是搭配遍地轟炸、血肉模糊混亂的景象,顯示出戰爭的殘忍。


韋勒開始困惑,如果基爾葛軍官打戰的方式是被容許的,那為什麼寇茲上校卻要被判謀殺而要娶他的命?戰場上充滿瘋狂和殺戮,來這裡的人難免會得上這種病。

後來在中間值得討論的一段是,船上的船長看到一艘越南農人的船,執意要搜他們的船,克寧蘭斯都戰鬥位置以防萬一,而廚子下去越南的船上搜,其實在搜船前一段是克寧和廚子在吵架,廚子的情緒已經不穩定了,然而在蒐船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緊繃的狀態,後來因為一個越南女性比較大的動作,讓槍戰一觸即發,克寧掃射越南船上的農人,而對方是手無寸鐵的農人家。我想這當然反映這些軍人在行事上的衝動及殘忍,但其實也看到了這些年輕軍人的經驗不足及恐慌,在最後他們在越南人的船上找到一隻小狗並拿回來養,我想是一個贖罪的想法及在戰爭中象徵那麼一點希望與純真。



這部電影除了透過死傷的人表現殘忍,他也透過了參與戰爭的軍人表現戰爭對他們本身和家庭的殘酷,在大家都收到來自家鄉的信時,克寧播放著他媽媽錄給他的錄音帶,不料在那個時候突然發生槍戰,最後克寧中彈死了,那時候他媽媽的錄音帶還沒播完,他媽媽還在說他回來時要給他買一部車、要一起慶祝…有多少家庭等著他們的兒子回家?而又有多少兒子在戰場中就這樣死了?



船終於通過杜龍橋,到達柬埔寨了,韋勒也知道他已經快要見到寇茲上校了,其實我們觀眾也等很久了!果然船駛到了寇茲上校建立的王國,韋勒看到王國的樣子就知道寇茲上校瘋狂的程度,他也非常明白,如果他僥倖不死,那就是因為寇茲要他活著。


韋勒最抓到寇茲的面前,這時候寇茲終於登場了,導演拍的很好,運用燭光的光影打在寇茲的臉上和頭皮,創造出神秘黑暗的感覺。他們進行了一些對話,寇茲對他說:「你是跑腿的,聽命於雜貨店的帳房,來收帳款的。」帳房其實就是美國,收帳款意味著討他不聽命行事的債。

寇茲其實對韋勒說了很多事情,像是他的回憶或是他的思想,韋勒也看到寇茲讀詩的一面,這些都顯示了寇茲好像並不是完全的壞人,或是他瘋狂的原因似乎情有可原,他的心也在拉扯,他到底該不該殺了寇茲?但到最後韋勒說:「大家都希望我殺了他,尤其是寇茲他自己,我感覺他就像在那兒,等著我幫他解除痛苦。」其實寇茲自己也知道他已經成了美國的罪人回不去美國,他現在卡在這裡的王國也沒也有意義,於是選擇讓韋勒結束他的生命,韋勒最後的確選擇要執行他的任務,殺了寇茲。

在結尾,韋勒要殺寇茲的過程跟柬埔寨殺牛獻祭的祭典交叉剪接,牛是這個祭典中的祭品相對於寇茲是越戰的祭品一樣,就在結尾共同獻祭。


個人覺得韋勒在殺寇茲的過程很震撼,但真正精采的是韋勒殺死寇茲後出去時,王國的子民全部都跪下,像是要臣服於新的政權一樣,那時候我很緊張,韋勒會接手寇茲的權力,成為王國新的統治者,但是幸好,他沒有。


他走下樓梯,眾人都圍著他,他繼續走著,牽著當初同行唯一存活的蘭斯,回到船上。其實蘭斯就是象徵美國的年輕人(蘭斯的特質比起其他人更愛玩更像美國年輕人的特質),而韋勒牽著蘭斯的手離開意味著他要帶著美國年輕人走出這場戰爭。


啟示錄是聖經新約最後一章,裡面包含對未來的預警和世界末日的預言,戰爭讓人表現出人心最深沉最黑暗的那一塊,一旦那些被壓抑的部分被釋放,末日的預言就要成真了,然而啟示錄最後也預言耶穌會在來,新天新地會出現,就像韋勒帶著蘭斯走出戰爭一樣,誰又將帶著我們走出人性的黑暗?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小武

自從在大一看完賈樟柯的《世界》之後,就對賈樟柯印象深刻,他是靠影像敘事的導演,片中很少動人的對白,反而,從現實的生活寫照諷刺社會的變遷與人心的荒涼,引人省思。

《小武》主要是在說扒手梁小武在社會變遷下的遭遇。然而小武周遭的角色也有本身的意義,因此本文的分析以人物為主。

在片頭從小武下車到了汾陽之後,聲音焦點轉到政府當局廣播宣傳新刑法的法條,搭配小武和一群人民圍著牆壁的公告觀看,明顯感受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及社會法治的趨勢,電影的背景就這樣浮現,而小武卻還未意識到他將成為這個新刑法的祭品。


先從小武的朋友開始,但我找了很久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所以在這一段就用"他"來說小武的朋友,他是一個典型安分的人民,在汾陽開一家店,也結婚生子,常常規勸小武不要在做扒手的工作,加上社會上頒布新刑法那種緊張的氛圍,他更是為小武擔心,後來因為文明工程的關係,整條街包含他的店都被迫拆遷,十幾年的店就這樣說拆就拆,最後他說了句:「舊的是拆了,新的在哪呢?」道出了在社會生存的人民在改革變遷的潮流下的無奈與徬徨。



再來是小勇,他是跟小武一起長大的朋友,他家外面還留有他們歷年身高的標記,早期跟小武一起當過扒手,但在後來轉行做生意成立貿易公司,在汾陽變成有名的企業家,他是典型搭上社會風潮追求社會地位的人,成功之後想洗清以前幹過扒手的醜事,因此結婚時不通知小武,刻意跟小武保持距離,在後來便把小武給的禮金託人退回給小武便說:「小勇覺得這些錢來路不明,沒辦法接受。」諷刺的是小勇曾經也幹過扒手,可以看出小勇想脫離底層生活的渴望,最後小武也受不了託人跟小勇說:「你走私菸販菸,開歌舞廳賺歌女的錢,錢一樣不乾淨。」最後小勇又託人回話說:「他賣菸不是走私,那叫貿易;開歌廳也不叫賺歌女的錢,那叫娛樂業。」小勇的最後一次的回話力道轉向諷刺現代的社會,讓觀眾重新思考現今的產業的本質是什麼?而靠這些賺來的錢就有比較乾淨嗎?


小武的情人,梅梅,是在歌廳工作的歌女,過程中小武和她的戀情用〈心雨〉這首歌貫穿,〈心雨〉其實是電視上人家祝賀企業家小勇結婚的歌,電影利用〈心雨〉把小勇的故事帶到敏敏,個人覺得很美的畫面是梅梅在前面點播〈心雨〉,對著小武唱歌的畫面,歌廳紅光映照著皮膚,顯露出昏暗沉迷、特種行業的感覺,但搭配心雨這麼純情的歌,衝突的畫面讓人鼻酸。

梅梅個性單純又直接,天生長得漂亮大家都說他可以當明星,懷抱著北京夢及明星夢,最後卻是出現在汾陽的小歌廳裡,與家人的通話中她瞞著家人說:「剛剛見了個導演。」梅梅其實也是反映這個社會的人物,許多人懷抱夢想認為大都市就是它們圓夢的地方,但卻沒想到大都市裡其實也藏著黑暗與殘酷,和後來梅梅生病小武去看他的畫面一樣,兩個人坐在她的床上,梅梅清唱王菲的〈天空〉,背景聲音是路上車子的喇叭加引擎聲,吵雜的交通聲音襯托出梅梅清澈的歌聲,也讓觀眾感受到這些喧鬧吵雜的城市中藏著多少單純的夢想。而小武和梅梅正是被這社會落下的真實寫照。


小武和梅梅的愛情並沒有結果,梅梅最後跟著山西太原有錢的客人走了,沒有留下什麼話給小武,不告而別了。誰都渴望有好的生活,誰都想脫離社會底層,像小勇,像梅梅。

最後要講的是小武,當時代變遷社會變革,大家都順應著潮流生活著,哪怕無奈哪怕無情,但是小武卻拒絕與時代向前,他繼續幹他的「手藝活」,他外表沒有太多的情緒變化,瘦小的身軀身穿不合身的西裝處在不合身的社會。


他心地還是有良善的部分,在得知小勇要結婚,雖然生氣小勇竟然沒有告知他,但他還是基於好友的感情,給他送禮;再來他也會把偷來的錢包裡的身分證寄給警察,從很多舉動發現他並不是一個完全的壞人。
在愛上梅梅後,他在澡堂裸體的戲似乎是他表現自身感覺最多的時候,把衣服眼鏡脫掉裸著身,意味著他卸下他的心防,開口唱歌,意味著他情感的解放,或許愛情是他在這個不了解他的社會裡的出口,但隨後在梅梅離開後,這個出口又被關上。



然而專情的小武時時都還帶著叩機,一直等待梅梅跟他聯絡,但是在後來這個叩機在他偷錢包的過程中響了,這也讓他被人抓到了,新刑法像獵豹一樣觀察羚羊的一舉一動,抓準時機在電影的最後跳出來追逐小武,準備成為刑法殺雞儆猴的祭品。

在電影最後一幕也是最高潮的場景是小武被銬在路邊,眾人圍觀的一場戲。鏡頭先從路人的角度看小武,你可以發現小武越來越不自在,一度想站起來說什麼之後又蹲下來把頭別過去。


這時候鏡頭再轉換成小武的角度看路人,路上的人慢慢聚集,帶著審視及看熱鬧的眼神觀看,給人壓迫又恐慌的感覺,當聚集的人越來越多,摩托車聲跟討論聲越來越大,心理的罪惡感也越來越重,畫面的張力也越來越大,在快不能承受之時,畫面黑暗,留下摩托車聲跟討論聲,電影結束。


《小武》給我的省思是人心似乎被逼著適應社會的變遷,有些人趕上了,有些人落下了,而律法的建立到底是要分辨好人還是要分辨壞人?是要讓人守法還是犯法?電影結束的片尾曲我不知道是什麼歌,但這聲音很像在教堂裡唱詩歌的聲音,讓我想起聖經羅馬書的一句話:

律法是叫人受刑的,那裡沒有律法,那裡就沒有過犯。(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