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路邊野餐 (Kaili Blues)


第一次看,我深深著迷於時空的交錯與詩句的排列。
第二次看,我感受到導演對土地的感情,鄉愁。

第一次看完覺得非常累,我往旁邊一躺睡著了,便做了一個噩夢,內容不記得,卻記得當下的感覺,不安、詭異、恐懼。但這明明不是鬼片啊?之後便不再想起,只是偶爾回想那些詩句。

這部電影常常出現時鐘,暗示時間為電影的主題,但是因為長鏡頭的關係,讓人覺得非常緩慢,幾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很像達利的《軟鐘》的感覺,時間癱軟著,停滯不前。有時候真的很難確定現在是在什麼狀態下,整個過程我經歷了虛無,但是當在蕩麥那位少年說自己是衛衛時,我又驚醒過來,原來時間過了這麼久了?然而這卻只是一段時空的旅行,是不是本人,並不重要。

原來我總急著定位時間點,過去?現在?未來?,在片頭的《金剛經》像是宣布這部電影的規則:過去,現在,未來之心,都不可得。當時間的座標退去,你我經歷的又該如何看待?
其實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在蕩麥陳升跟幫他洗頭的女子訴說他的身世,藉此我們釐清了他的故事,但深刻的是電影處理時間的方式,還有新浪潮式的不連戲剪接,及浪漫沒有目的的行為。

第一次看,我著迷於蕩麥的經歷。

電影用了大量的長鏡頭,最久長達四十分鐘,長到自己已經不像是個觀察者,而是跟蹤者,尾隨在摩托車後面,竟也把周圍的風景也遊覽了一遍,或許殘破或許潮濕,我卻感受到導演對家鄉的充分了解,知道如何掌握這些自然場景的氣質,並與虛構的劇情相互輝映。

凱里、蕩麥、鎮遠,一個渾然天成的場景,孕育了一場回憶與想像的演出。

「摸索顛倒的一瞬間,所有的懷念隱藏在相似的日子裡。」當陳升到了鎮遠看到衛衛時,他喃喃的詩句讓我豁然開朗,在這之前醞釀的那個不知名的,隱隱作痛的悲傷,原來叫做鄉愁。

第二次看,我感受到這是一封寫給故鄉的情書。

故鄉乘載了我的從前與現在,我的現實與想像,讓他們跳脫時間的框架,全都攪和在一起吧,淬鍊出來的是一行行詩句,集結起來成了《路邊野餐》。

穿梭在不回頭的時空裡

原來我們不只學會遺忘。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山河故人

在去年《山河故人》入圍多項金馬獎,那時候我就很想看了,最近終於看了!賈樟柯擅於拍攝社會變遷下小人物的故事,常常覺得他已經探討的差不多了,還有什麼新題材可以拍?但是山河故人卻依然讓我驚艷,時代變遷通常討論的是從以前到現在的時代,但是山河故人呈現三個時空:過去(1999),現代(2014),未來(2025),從變遷的脈絡中預測未來的景況。

在1999的時空,主要是在說沈濤梁子張晉生之間的感情故事。一開始是一群年輕人(包含沈濤、梁子、張晉生)在跳舞,配樂是寵物店男孩的 go west , 當時瀰漫著迎接二十一世紀的喜悅氣氛,在春節傳統民俗表演上,沈濤唱了傘頭秧歌:「家住汾陽龍門地,表裡山河留美譽,文峰塔上升紫氣,邁步走向新世紀。」可以看到對家鄉的驕傲及對新時代的想望。


生意成功的張晉生買了一台車給沈濤和梁子看,他笑著說:「咱要走進新時代了!」三個人看著這台車開心的想像要去哪裡玩,這時後面的人正在排練傳統民俗表演,畫面形成一個對比,他們背對傳統面向象徵新時代的車子,似乎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價值觀逐漸轉變。


他們三人開著新車到黃河邊玩,沈濤練習開車不小心撞到了黃河的石牌,梁子跑來問沈濤:「沒事吧?」沈濤:「沒事,這車是德國技術。」梁子回說:「可是你是中國身體啊。」德國技術很新很好,但誰在乎自己是有血有肉的中國身體呢?


黃河在這部電影出現過三次,它在這個變遷的的環境當中象徵一種不變的意象,雖然人事已非,但大河依舊湧流。


1999年,故人在此,山河依舊。

沈濤和晉生的兒子張到樂出生即是1999年的結尾,這時候電影名稱"山河故人"才顯現(一般電影都是在片頭就直接放出電影名稱),山河故人四個字這時候出現似乎告訴我們1999年的故事已經是陳年往事,這樣的提醒讓我們比較容易進入到2014的時空。


導演也利用一個拿著關刀的年輕人的成長象徵時間的進行,左邊是在1999年的時候,右邊是在2014年,可以看到這個男孩長大了,證明時代往後移動了,這兩個畫面分別沒有停留太久,這個男孩也不是一個角色,應該是一種象徵性的作用。


在2014的時空,沈濤和晉生離婚了,沈濤選擇留在家鄉做生意,晉生則是往上海發展,他們的兒子到樂則是跟著父親在上海讀國際小學。沈濤走在路上,身旁經過而兒童像是西洋風格的樂隊,景況已經跟在1999年大伙兒準備民俗表演的景象不一樣了,2014可以明顯感受到社會已經往西方的文化發展。


2014年沈濤的父親往生,他的兒子到樂從上海飛到汾陽陪母親守喪,分隔兩地的母子也難得相聚,但沈濤發現到樂穿著西裝,圍著西式領巾,叫沈濤:「媽咪」,沈濤感受到孩子所接觸的環境,已經跟她所接觸的中國文化差太多了,懵懂的到樂在跟母親的相處的幾天回憶最後成為他對母親僅有的印象。


到了2025年,到樂和父親張晉生移民到澳洲生活,到樂只會講英語,變得不會講中文了也不記得在中國發生的事情,包括他的母親沈濤,他開始上中文課,Mia(張艾嘉)就是他們的中文老師,看到這裡心裡非常心酸,曾經在他們父母親的年代(1999.2014)都在講中文或是方言,可是到了2025連自己的語言都失去了,這讓我想到我們在上母語課的感覺,以前的時代自己的語言不用學就會,但是現在環境的變化,讓我們要回頭去學自己的母語。


上中文課,大家在討論自己的中文名字,張晉生之所以會給兒子取“到樂”這個名字是因為那個年代大家都想往外發展,張晉生想賺很多的dollars,所以給他的兒子取名叫張到樂,上課時有同學就對他說:給你取名子的人真沒遠見,美元貶值太厲害,應該叫你〝人民幣〞。從取名的期待再到貨幣價值的觀念看到人們追隨趨附的樣貌。



到了2025年我們可以看到的還有家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因為到樂只會英文,但是張晉升只會中文,父子倆變得沒有辦法溝通,只能互傳email再翻譯,因此兩個人相處得非常不融洽,張晉升開始有後悔的感覺,而到樂則是感到心理有一些空虛,對什麼事都沒興趣,但他還不知道心裡的那份空虛是什麼。



到樂遇到中文老師Mia(張艾嘉飾)之後,開始稍微喚起他對母親的印象,Mia放的歌或是戴墨鏡開車都是沈濤在2014年跟到樂一起時做過的事情,或許是因為這樣的熟悉感讓他對Mia產生感情,之後他跟Mia決定要回到中國一起尋找他的母親沈濤,只是在機場,到樂卻退縮了,因為他認為他已經離開他的母親太久了,他不知道該怎麼回去見她,那種不安又害怕的感覺,像是準備揭開的傷疤,不敢去觸碰,然而他們最後沒搭上飛機,走到海邊,到樂看著浪來浪去,心裡回想著母親,口中說出了:濤,濤,他最後想起來了。



電影最後一幕轉到在守在家鄉汾陽的沈濤,零星的白髮,包著她從1999年就會包的餃子,她散步到一個空曠的雪地,背後是荒涼的文峰塔,她微微踏步熱身子,之後播放1999年的音樂go west,僵硬的身軀,蒼涼的面貌,她開始跳著1999年她跳的舞步,2025年了,原來她一直是1999年的沈濤,山河依舊,故人依然在此。



我們都是時間的旅人,不停離開卻又不停懷念,我們改變我們習慣我們適應,心理的空虛感卻又揮散不去,知道我們失去了什麼,卻又找不到一個施力點去把那些失去的追回來,原來鄉愁已經是人們的天命,那時間是人們的天敵嗎?

記得mia對到樂說過一句話:「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被時間摧毀。」去尋找那個不會被摧毀的東西吧,保守它維持它,讓我們成為那個山河下的故人,用青春的舞步對抗衰老的命運。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侯孝賢與楊德昌

在修經典電影課以前,我還只是被好萊塢餵養的觀眾,對台灣的經典電影不是很熟悉,只知道侯孝賢導演會在每年金馬獎出現,感覺他只是電影界的老前輩,直到後來《刺客聶隱娘》問世,才對他刮目相看,原來六七十歲的老人家的作品可以這麼前衛充滿藝術感;而楊德昌導演我就真的不認識,只記得我有一位朋友跟我說她看過最好的電影就是楊德昌的《一一》,除此之外就沒有聽過有人談論過他。我景仰大陸導演陳凱歌、賈樟柯可以把大陸的文化及社會變遷表現得如此震撼動人,那時候就在心裡想,在台灣這麼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應該也有這樣的故事,也應該要有這樣的電影,接觸台灣經典電影之後才知道,是的,台灣一直都有這樣厲害的導演,刻劃當時台灣的種種景象,甚至比大陸導演拍得更細膩豐富。

我認為要認識台灣以前的時代,就要看侯孝賢的電影,不管是《悲情城市》還是《戲夢人生》,他喜歡運用小人物的故事帶出整個時代背景,從人物的遭遇道出這個時代下無奈卻又堅強的精神,在1948年他們全家移民高雄鳳山,他開始了像《童年往事》裡純樸的生活,他歷經了父母的死別,也陪阿婆走過那條回大陸的路,他是南國的少年有著橫衝直撞的勇氣,有時也會到附近的城隍廟看看布袋戲、歌仔戲,在這樣單純的鄉土環境下他培養出豐富的情感,對親情、對青春、對文化、對家族的歷史,我們常常在他的電影裡可以聽到台語、廣東話,演員使用的也非常到味,尤其是飆出的髒話我非常喜歡,看到最後我發現髒話往往代表一種不服輸的氣魄,他除了追求畫面的寫實也追求語言上的寫實,演員的台詞內容不像刻意編排,好像真的有人會這樣講話一樣,他創造出一個自然的寫實畫面,讓我們可以沉浸在那個時代,思考這其中的故事,然而雖然寫實卻不會落入俗套,因為侯導的電影配樂都非常前衛新潮,像是《悲情城市》還有《南國,再見南國》的配樂都非常厲害且富有藝術感。讓我震驚的是《悲情城市》,它是在1989年發行的,而台灣宣布解嚴是在1987年,才隔兩年就拍出有關228事件的電影,我認為是非常勇敢不怕死的舉動,侯導也自述當時還沒拍《悲情城市》之前,雖然解嚴了卻沒有人敢談論228事件,直到電影發行,大眾開始有了勇氣重新審視這件事情,那個時代用寫實的題材是需要勇氣的,侯導提起敏感的神經並面對它表現它,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但說來也特別,儘管都是寫實的題材,卻很少感覺到他在批判諷刺當權者或時代變遷(賈樟柯),我反而感受到一種感性,這或許跟他運用長鏡頭有關,這讓我更專注在看他們如何生活(像是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一樣),比起壓迫,他或許更想表現人物的堅強與單純,透過侯孝賢的電影,我不只更認識他還更認識台灣人及我們生活的土地,台灣,這個國家。


別於侯孝賢導演,楊德昌導演著重在都市化的社會下,人們的價值觀及感情關係的轉變,楊導在上海出生在台北成長,我不知道這是否有關連,但是我發現兩個導演一個在高雄長大,一個在台北長大,文化背景的差異可能跟他們電影風格的不同有關,最明顯的是《悲情城市》以閩粵族群的背景出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以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族群的背景出發,或許這也透露了兩個導演成長環境的差異。雖然楊導也是以寫實的電影形式為主,但他的風格有一種理性、冷靜的感覺,讓觀眾真的成為生活的觀眾,用客觀的角度一起觀察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想過的事情。楊導也很會利用角色的對白表現出深刻的哲學思想,像是《獨立時代》作家和他的老婆在書房爭執的對話或是《一一》的小朋友洋洋跟父親的對話及最後的對白還有《牯嶺街》最後小四與小明的對話,內容都非常深刻雋永,相對於侯孝賢的感性,楊德昌喜歡反映人性及社會的盲點,帶點諷刺的風格,像在《獨立時代》開頭一個迎合大眾的舞台劇導演說:「現在大家生活這麼開心,幹嘛澆大家冷水?」其實就是在諷刺那些娛樂性沒有意義的電影,另外楊導特別的地方在於他會運用聲音的畫面的配合,像是《一一》洋洋看前面的女班長,女班長的背景剛好是打雷的畫面;或是蕭淑慎在產檢,超音波胎兒的畫面搭配南峻公司日本人介紹電腦軟體的聲音,《牯嶺街》小四跟小明在靶場,小四隨著槍聲臥倒在地,這些巧妙的音像搭配,營造出一種劇場風格,很有創意及彈性,如果看完侯孝賢的電影會更了解台灣,那看完楊德昌的電影則會更了解人與人的相處方式。就像《童年往事》裡的阿孝是侯孝賢一樣,我認為《一一》裡的洋洋就是楊德昌,他告訴我們我們不知道的事情,讓我們看見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每次看完他的電影,就好像重新認識自己一樣,認清在這個社會結構下,我所表現出來的樣子。




雖然這兩位導演的風格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有一個致命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在訴說關於台灣人的故事,不管從歷史土地的觀點還是現代化社會的觀點,他們都在紀錄台灣的人如何在跳脫不了的命運裡亦步亦趨的生活著,別於以前觀看國外電影的經驗,我看完他們的電影,我感覺到我與這些電影強烈的關聯性。在許多政權轉移後,有些老人家仍然期望踏上回祖國的路,像侯導的阿婆一樣;在世界不承認台灣是國家的時候,台灣的年輕人都還是另一個《牯嶺街》的小四,存在在那種沒有安全感卻又想要證明自己的窘境,然而這些種種複雜的情緒在他們的電影裡被表現出來了,被重視了,我有一種被關懷到的感覺,他們的電影會使我們更有動力堅強起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好電影吧,從一個寫實的角度,訴說一個關於這個國家及社會的故事,讓觀眾有機會審視所處的環境,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把電影所傳達的精神像是一面鏡子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一部好電影應該是要這樣的影響一個人的精神層面,讓我們多一種看待世界的觀點,或許那份包容的心的這樣煉成了。我喜歡寫實電影,從你我都熟悉的人物、場景、故事看到我們日常忽略的情感,並提升我們生活的敏感度,學會在意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就跟侯孝賢導演及楊德昌導演關心我們這些小四及南國少年一樣,我們會因為一部好的寫實電影而關心、觀察、思考最後學會愛自己身處的環境。


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慾望之翼(柏林穹蒼下)


為了下禮拜的國家考試,在寒假期間,我在宿舍閉關了一個星期讀書,每天張開眼睛就是洗臉刷牙然後打開檯燈開始讀書,每天看見的不是寢室的擺設,就是書本上一行一行等待背誦的文字,洗澡已經變成一天中最值得期待的事了。我的生活沒有太多的情緒和感情,有的只是那些隱隱約約的焦躁和不安,我的世界此時是一個孤島,偶爾休息一下,看著臉書朋友的動態,那些事件寫的再生動卻都沒辦法引起我的注意,終於在考試前一天準備與同學們會合搭火車到台北,終於,我騎著摩托車出宿舍了。

過了一個轉彎,我看見紅燈亮了於是我停下來,我抬頭看著發亮的紅燈,我發現我喜歡這個紅綠燈;我看到一群有說有笑的高中生從我前面走過,我發現我喜歡這群高中生;我聽到周圍不斷作響的摩托車引擎聲,我發現我喜歡這個聲音。到了台北車站,熙熙攘攘的人群,千百種不同的面貌,走道旁光彩炫目的廣告看板,我跟同學們穿梭在這熱鬧的空間,聊著平常五四三的話題,我竟然感受到一種真實感,說出的話、所踏出的每一步都顯得有生命力,那種紮實的存在感,心理不由自主的感動,也感慨著:人啊,終究是脫離不了社會的,那怕是承受社會下不可避免之惡與平庸,我們依然需要成為這個社會的一部份,社會構成了我們存在的依據。此刻我是降生成為人類的天使達米爾。

慾望之翼深刻的地方在於,他透過天使的選擇肯定了我們人類企圖擺脫的那些慾望和罪惡,在達米爾還是天使,他的世界是黑白的,一直到他變成人類,他的眼睛才能看見色彩,我常覺得色彩是慾望的象徵,它會引起不同的情緒也能引導重點,相反的,黑白透露一種理性穩定的感覺,電影藉由黑白與色彩的特性一方面凸顯天使與人類的差別,一方面也表現出達米爾精神世界的轉變。

柏林,一個悲傷的城市,戰爭像龍捲風一樣席捲而來,摧毀土地建築也摧毀人性與希望,過境之後誰來收拾?緩慢復原的城市像是虛弱的生命,不想理會周圍的斷垣殘壁。一群天使收集聆聽人民深層的絕望,有時像安慰有時卻像是旁觀者的姿態,面對人心的孤獨與無助他們是否也無能為力?他們信奉永恆的精神世界,他們像是修行成功的苦行僧,超脫肉體上的限制只依靠人類的精神思想活著,他們也像做實驗的科學家,看著如白老鼠的人類如何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生存,唯一與他們相近的族群是小孩,小孩的懵懂讓他們不受世界汙染,因此天使向他們顯現。天使是客觀的角色,起初我們透過天使看到聽到人心的脆弱,並為他們的超然感到羨慕與崇拜,但是到後來漸漸感覺到天使其實是虛無的,他們是這個世界的旁觀者,他們沒有感受的能力也沒有創造的權力。


達米爾是不安分的天使,他開始厭倦精神生活,他渴望身體的真實感,直到他遇見喬裝天使的馬戲團舞者瑪瑞安,讓他更渴望擁有愛人的能力,於是他決定不從天空高高俯視,而是以平常的眼光來看待眾生,他降臨凡間,向時間的淺灘前進,向死亡的淺灘前進。當他甦醒,色彩的世界讓他目不暇給,他看見飛機飛過,他頭上流著鮮血,他跟凡人打招呼,這些平常的舉動現在卻如此的幸福珍貴,此刻,達米爾是當時閉關後在北車穿梭的我,我們因為這些平凡而感動,我們實實在在降生在人間了。

現今社會上許多人控訴人性的黑暗與平庸,抱怨人類造成的種種問題,有人開始嚮往脫離社會過一個超脫世俗的人生,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這些控訴與抱怨都是建立在達米爾所渴望的存在感之上,我們有情緒有感受並且可以反應,那是因為我們真真實實的存在著,我們善良喜悅熱情,我們自私黑暗殘忍,因為我們真真實實的存在著,這是人性給我們的禮物,我們可以揭穿可以控訴,但是卻不能離開人性。這部電影讓我想到赫塞《流浪者之歌》這本書,一個渴望追求梵我境界的悉達多,在追求過程中發現他需要罪惡,需要肉慾、虛榮和絕望,好讓他可以放棄抗爭,學習愛這個世界,不讓所處的世界跟心中圓滿的世界做比較,而是讓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並且樂於成為其中的一部份。

我們上一次因為走路而歡喜是什麼時候的事了?上一次看到陽光而幸福又是什麼時候的事了?期許自己每天甦醒就像達米爾變成人類甦醒的那一天一樣,好好感受自己的存在,認同自己跳脫不了的人性,並且珍惜,樂於成為這混亂世界其中的一部份。


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壞痞子bad blood

電影放映完畢,教室白色的日光燈一一亮起,我同學轉頭對我說:「停姐姐,我好像有點懂經典電影了,它注重的是情感的表達,劇情的邏輯反而沒有這麼重要。」同學用稀鬆平常的語氣訴說著,但我心裡其實有那麼一點震撼,這部電影我們看了兩節課,過程中太多跳脫邏輯的劇情、太多自由創新的表演,豐富的內容讓我到電影結束後還有著難以平復的心情,這個感覺實在很難解釋,像是地震發生後,自已還在搖晃的那種感覺,就在這個時候,有人已經平靜下來,並為這個電影或是說為我們所接觸的經典電影歸納出屬於自己的解釋。

壞痞子它是一個以任務之名,行戀愛、夢想之實的電影,他的重點不在艾力克斯與馬克漢斯一行人如何成功取得病毒的這個任務,而是在這個故事的過程中,我們看到艾力克斯如何去愛。如何愛麗茲、安娜;如何愛他的夢想,這才是我們真正在乎的。



艾力克斯在森林裡和麗茲躺在樹下,如亞當與夏娃的出場方式,讓人幻想他們在伊甸園裡的幸福美滿,但是他們穿上衣服,邊走邊嬉鬧,麗茲拉著愛力克斯的手微笑著,此時艾力克斯卻流下眼淚,到後來在摩托車上討論今晚要不要上床,漸漸可以明白艾力克斯與麗茲在愛情裡不對等的關係,兩人是相愛的,但是在程度上麗茲卻比較多,艾力克斯感覺有其他更在意的事、比麗茲更重要的事,也就是他想重新開始人生的這個夢想,當他們完事,麗茲吵著要去艾力克斯的家,麗茲對艾力克斯說:「你沒在戀愛,有一天你會明白。」其實麗茲感覺的到她沒有得到相同的愛,但是她根本不在意,她只要她愛的人在身邊就好了,直到艾力克斯離開她,她也不願放棄追求,艾力克斯出任務也是麗茲拔刀相助,最後在艾利克斯一行人往機場的路程,她也一直騎著摩托車追逐著。自從艾力克斯離開之後,麗茲從被載的人變成駕駛者,展開一連串充滿速度感的追逐過程,對愛的執著與堅持是她的燃料,可惜的是她追逐的對象,艾力克斯,也一樣踏上充滿速度感的追逐旅程,兩個人都義無反顧,沒有結果,是宿命。


安娜的出現讓艾力克斯終於明白戀愛的感覺,尤其在他們相遇的那天晚上把艾力克斯戀愛的心情刻劃的淋漓盡致,他像是剛學會走路的小孩一樣,指引他的母親是愛的化身,他步伐蹣跚一路搖搖晃晃走向母親,感情世界此刻有了方向。那天晚上透過如詩一般的言語和瘋狂的行為,讓人感覺像是一場夢,現實與想像不斷交錯,哈雷彗星所造成的熱浪更是對應出艾力克斯對於安娜那份炙熱的情感,此時我心中浮現梵谷的向日葵這幅畫,那種溫暖、濃烈、如波濤洶湧般襲來的感情,他像擁有青春的少年一樣,盡情揮霍他的熱情,可惜的是,安娜心裡的鑰匙早已給了馬克,這是宿命還是報應?艾力克斯竟然得到跟麗姿一樣的下場。

雖然剛開始安娜看著艾力克斯表演腹語,用手帕擋住臉又撕開一個小洞偷看,像是害羞又好奇的少女,想了解艾里克斯這個人又想給他那麼一點機會,但是到後來安娜還是沒辦法接受艾力克斯這樣強烈的感情,因為安娜相信只要任務成功,馬克就會回到以前那樣的愛她,因此安娜要求艾力克斯留下,這對艾力克斯來說是很複雜的,因為艾力克斯出任務是為了要達成自己的夢想過一個新的生活,但這也意味著,他會失去安娜,於是艾力克斯在出任務之前跟美國女人達成協議,企圖背叛馬克。

Stbo病毒是愛情最好的證據。它攻擊只做不愛的情侶,只要一個人心中沒有愛,兩個人都會得病。如果按照stbo的特性再用推論的方式(是我自己做的延伸,未必是電影的原意)可以知道,艾力克斯和麗茲之前是相愛的,馬克和安娜也是相愛的(如果他們有過性關係的話),最後是多馬跟麗茲,他們做愛之後,多馬的眼睛被感染了,如多馬在橋上跟艾力克斯說的:「我愛麗茲,麗茲愛你,我愛你。」所以麗茲根本對多馬沒有愛,造成了多馬的感染(麗茲理論上也會感染),有趣的是,我們回到多馬說的話可以發現這是採用數學證明題觀念的句型(因為A=B,而且B=C,所以A=C),多馬想解出愛情的證明題,只是他不知道他所感染的病毒才是愛情最佳的解答。

電影中,我們可以輕易地看見每個角色對愛情的追逐,然而,除了愛情,艾力克斯他也追逐他的夢想。過去悲慘的回憶化作他肚子裡沉重的水泥塊,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突然出來折磨他,搭配david bowiemodern love,敲打著腹中的水泥,他開始奔跑想要掙脫,時而跳躍時而轉圈,卻擺脫不了那種沉重感,對於這種痛苦他顯得無能為力,就像他對美國女人的手下(大猩猩)說的:「給我一槍,或許能釋放我內在的壓力。」還有多馬對他說的:「你會像電視機一樣內爆。」這些都表示他的過去對他來說是多麼的痛苦沉重,他幾乎快承受不住了,這也是為什麼他決定加入馬克的計畫,想抓住擺脫過去的機會,過一個新的生活,只是可憐的麗茲也一起被放棄了,因為艾力克斯要完全告別過去,留下麗茲,只會引起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後果。


儘管艾力克斯的過去如此悲慘,但是他身上卻不見一絲悲傷的氣息,反過來,他顯得有自信、傲氣和勇氣,最能表現這些特質的是在他偷完病毒從電梯裡出來的時候,他先跟警方聲稱他有人質,在警方繃緊神經等者電梯開門,艾力克斯最後拿槍指著自己的舉動真的是讓我非常驚艷,在心裡大叫oh my God!艾力克斯是天才!因為人質是有一定的價值的,所以警方不會輕舉妄動,艾力克斯懂得跳脫罪犯的角色,相信自己也有人質的價值,那種自信跟聰明,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但是到頭來,這部電影終究是一場悲劇。電影裡沒有一個的愛情達到幸福,卻也沒有一個人願意放棄,到最後艾力克斯中槍,這個悲劇的全貌就全部都浮現了。艾力克斯一直是最堅強的追逐者,他帶著腹中的沉重的回憶追逐過愛情和夢想,從來不放棄讓自己幸福的可能,最後一幕,安娜、麗茲的陪伴,像是艾力克斯對過去與現在的和解,艾力克斯說的最後一句話:「有一天,這一切都似曾相識。」是啊,如果這一切的追逐是一場宿命,或許他們會再相見的。艾力克斯追逐的能量傳到了安娜,安娜奔跑著,她告訴我們,追逐不會結束,這股能量是來自於愛,只要愛沒有消失,追逐就不會結束。



只是那在一旁等待的飛機何時能飛往瑞士呢?心中只能期待,未來會有一個充滿熱情與勇氣的少年躲過大猩猩的子彈,搭著飛機飛到一個新的地方,然後他會展開新的生活,親吻每一條人行道,感謝每一層台階。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四百擊 Les quatre cents coups

這禮拜經典電影課上到法國電影,就不能不提到法國新浪潮運動。大概是在1958-1962年間,一群年輕人經常在 《電影筆記》期刊上,攻擊當時頗受尊重的法國老導演,當時的法國電影以改編古典文學的電影為主,然而這群年輕人轉而讚揚義大利寫實主義(1945-1951)的電影,多談社會的現實面,充滿社會關懷跟人道主義的思想。
但是法國新浪潮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是,拍攝手法:
1.  反對棚內拍攝、使用自然光 (像印象派畫家一樣) 
2.  大幅度的攝影機運動:經常使用橫移和推軌鏡頭、手持攝影機的自由風格 
3.  內容前衛新潮且具幽默感 
4.  敘事風格隨性、鬆散的因果關係、不連戲的剪接、開放性&不明確的結尾(open ending)

我想因為這些運動,讓法國非常重視電影,在國家的政策與制度上都設計的很完善,電影院的設計就像我們的咖啡店一樣各有風格,老師還強調只有法國可以從容的抵擋好萊塢的商業電影。


今天就來分享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法蘭索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的電影《四百擊》,《四百擊》是楚浮半自傳的電影,雖然是自傳性質,但電影跳脫第一人稱的手法,用旁觀者客觀的角度拍攝這部電影。
鏡頭一開始跟著同學傳閱的一張美女照流動,隨著美女照傳閱的路線最後停留在主角安端手上。


再來教室這一幕也表現出老師跟學生們對比的個性與衝突的關係,老師以管教者的心態、暴躁的脾氣對待學生,而學生時而表現出頑皮活潑的個性。


安端其實是一個會做事的孩子,回家後他會自動打理家務事,雖然偶爾忘東忘西但卻沒有出現小孩常有的抱怨,我覺得有趣的畫面是,安瑞跑到父母的房間,坐在媽媽的梳妝台上,開始使用媽媽的梳子、打開媽媽的香水、用媽媽的睫毛夾,這連續的動作像是在模仿母親或是揣摩女性的角色,也流露出對母親或女性的想像,這個畫面總共用到三面鏡子加上本人總共四個映像,讓人印象深刻,重點是導演還為了這一幕加上了配樂(前後段劇情都沒有配樂),這一幕跟母親後來回到家,照鏡子的樣子不自覺的對應到,讓我們在一次想起安端在梳妝台模仿母親的樣子。



電影裡也活潑的運用音效,安端被老師處罰回家罰寫"我弄髒教室的牆壁"的句型,安端擺好餐桌時,突然音效浮現安端的聲音念:「我弄髒教室的牆壁」,表示安端想起他要罰寫,但後來因為要吃晚餐就沒有寫了,然而在隔天早晨他要準備梳洗的時候,音效又突然浮現,但這時候是換老師厭惡的語氣說:「我弄髒教室的牆壁」安端呆住看著鏡子,讓影片增添一些幽默。


後來安端跟雷內逃學的一天,能表現導演自由的拍攝手法的地方是他們走在街上的時候,攝影機先從對街拍安端跟雷內從戲院出來的樣子,但之後攝影機轉到同側的街上,拍安端跟雷內走進另一家戲院的畫面,過程中一鏡到底沒有剪接,我懷疑對街的安端跟雷內是替身,這樣活潑的手法還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安排可能表示安瑞跟雷內喜歡電影,去了多家戲院。



安端逃課的一天也意外發現媽媽的婚外情,開啟之後劇情的轉折,安端並沒有揭發媽媽外遇的事情,呈現出那麼一點成熟,而他的母親則因為兒子知道自己外遇的事情,害怕他告訴爸爸,之後對待安端的態度產生180度轉變,從嚴苛變成袒護安端。

再來是我自己覺得深刻甚至有點觸動我的畫面是在安端離家出走之後回到家,他跟母親在床上的對話,在這個畫面之前很少使用臉部的特寫,但在這一幕臉部的特寫搭配彼此對話的內容,有那麼一刻我們窺見了安端內心的想法,母親也回憶自己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大人跟小孩的世界好像這一幕有了一點連結跟交流。
這一幕我們也才知道安端對自己的失當行為、壞成績是有自覺的,我們也可以明白他想退學出去賺錢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他想有一番作為,不想成為母親的累贅,因為他知道母親當初並不打算生下他,而他的父親並不是他的生父(這到之後他在管訓中心的訪問中可以知道)。



安端因為被老師指責安端抄襲喜歡的作家巴爾札克的作品,要被送到校長室的時候逃出來,他知道他不會再回到學校也回不了家了,便到好友雷內家住,展開他們的自由時光。劇情帶到雷內家庭間疏離的關係,父親雖然滿足雷內的物質需求,但他跟父母親並沒有什麼交流,父親跟母親之間甚至沒有同時出現過。

安端與雷內一起去看電影的時候,畫面呈現出他們看電影專注的表情,鬼靈精的兩個人這時候卻靜下心來看電影,表現出電影對他們的吸引力及他們對電影的喜愛。


之後他們進到小孩的布偶劇場,畫面一樣拍出小孩子看布偶戲的各種反應,裡面的小孩子每一個都不一樣,不管是長相(廢話XD)還是表情跟動作,看到這個畫面自己好像被提醒,每一個人本來就生而不同、生而特別,然而成長的過程中為什麼我們漸於平凡平庸?

在布偶戲裡,所有小孩正在為劇情瘋狂的時候,安端跟雷內其實正在談論他們要去偷安端父親的打字機拿去典當,想要用這筆錢開創新的生活,他們談話的內容跟場景是不搭的,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人生已經到另一個階段了。



安端偷了打字機之後打算還回去時被逮到,被父親送到警察局,之後坐著警局的車離開他生活的地方,第一次被關、第一次被父母放棄,望著城市的街景,他終於流下眼淚。


後來安端的母親跟法官溝通,母親說:「我們無法管教他。」法官回了一句:「可能是你們的言行與管教太不一致了。」其實在這之前我們可以知道安端的父母親也都會說謊,母親的外遇就不用說了,他父親也跟警察說他不會打孩子,但他明明就在安端的全班同學面前打他一巴掌,這顯示出他們對小孩教育的粗心及自己人格上的失敗,法官的這句話算是對安端父母的指控,最後安端還是被送到管訓中心了。

在管訓中心跟心理醫師談話的過程,鏡頭只拍安端,像是受訪者一樣,他也如實說出他的經歷與感受,包括說謊的原因、不喜歡母親的原因,我們會發現他其實知道很多事情,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一直很喜歡安端的朋友雷內非常可愛,能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友誼的劇情很多,但在雷內要去管訓中心探望他的時候最能讓人感動。
家屬探望日,管訓中心的門一開,雷內馬上超越家屬走在前頭,表現出他對安端的想念及期待見到他的心情。


但是雷內可能因為不是家屬的關係,沒辦法跟安端會面,隔著一個玻璃門互相無奈的對望。



安端的母親跟安端會面,母親以為他把他外遇的事情傳出去,父親也決定要跟安端斷絕關係,他母親便預告他之後只能選擇去教養院或是勞動中心,安端的未來真的無望了嗎?

安端之後利用踢足球時去撿球的空檔逃出來,在橋下躲過追逐他的管教人員之後,開始了長達三分多鐘的跑步鏡頭,這是電影史上的經典,鏡頭一路上跟著安端橫移,讓觀眾就靜靜的理性的看著安端不回頭的向前奔跑,看著安端逃離管訓中心,看著安端逃離放棄他的父母,看著安端逃離這個企圖管教他的社會。


最後安端逃到了海邊,看到夢寐以求的大海,在海灘上他繼續跑,直到他的腳碰到海水他才停下來,鏡頭拉近特寫安端的臉,安端看著鏡頭跟觀眾對望,電影結束。


安端最後的眼神引發很多人的討論,結論當然也不盡相同,他因為逃出來而感到自由了嗎?或是他不知道他該去哪而感到徬徨了嗎?還是他因為害怕被抓回去而煩惱了呢?其實這就是法國新浪潮的特色:Open ending

對我來說,他在最後一幕望向鏡頭,這意味著他把逃跑的棒子交給我們觀眾,安端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反應了,那坐在觀眾席的我們呢?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爭取自己的一片海洋?棒子,現在就在我們手上。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一一

最近看了剛上映的電影《只要我長大》覺得裡面的小朋友很會演戲,我想小朋友很會演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會說謊,他們表現的是單純的個性和情緒,這讓我想到楊德昌導演的作品《一一》裡的小朋友洋洋,一個非常單純、想法卻又非常深沉的小朋友。今天就來分享《一一》吧!

一一的片名很特別,單獨看是一,合起來看是二。電影裡每個人遭遇的事情像是單一的事件,但是卻又有某種關聯性,劇情環環相扣,電影用洋洋對婆婆說話的場景結束,他說的內容讓我們把所有事情綜合起來,眼光隨著劇情從一發展成二,最後又變成一,這樣的周而復始。

電影的內容只要是描述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裡(婆婆、父親南峻、母親敏敏、女兒婷婷、兒子洋洋),每個人所遭遇的故事。


電影在片頭是以阿弟跟小燕的婚禮開始,有趣的畫面是大家拍大合照的時候,洋洋被後面幾個女生捉弄,洋洋因為看不到後面,所以不知道是誰用的,感到很困惑,這個畫面看似單純但其實埋下了伏筆,洋洋開始察覺到他看不到後面的世界。


洋洋的阿嬤,在電影裡他們都叫他婆婆,婆婆這個角色在電影很特別,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一句話,電影卻利用她的角色反映出家裡人的各自的想法跟關係,像家人的一面鏡子,尤其在婆婆昏迷接回家之後,醫師建議家裡人可以多跟她說話刺激她的知覺,因此家裡人輪流來到她的面前跟她說話,鏡頭以婆婆的視角拍攝,讓我們可以完整地理性的看到家裡人的情緒表情,而洋洋的媽媽(敏敏)後來發現他每天對婆婆說的話都是一樣的,才驚覺到她的生活一成不變也發現她自己心靈的空虛,決定到山上修行。




洋洋的父親南峻(同事叫他NJ)是電腦公司的主管,在電影裡他面臨很多衝突和掙扎,不管是跟初戀情人阿瑞的重逢或是在職場上遇見沒能簽約的日本軟體設計師大田,都讓他在心靈精神與現實之間擺盪。

大田在介紹自己的電腦軟體時,影像搭配胎兒超音波的畫面(阿弟帶小燕去產檢),大田介紹他的軟體說:「他已經開始具有生命的一般現象,他出來可以思考計算,他還會成長成一個活生生的新生命,成為我們每個人寄託感情的好朋友,這才是電腦遊戲最廣大的商機,我們目前無法超越只能打人殺人的一般電腦遊戲產品,並不是我們不夠瞭解電腦,而是我們還不夠了解人,我們自己。」搭配胎兒超音波的畫面,讓我們搞不清楚他說的到底是超音波裡小孩還是電腦,反映出電腦軟體人性化的趨勢。


大田是一個非常有才華且多愁善感的日本軟體設計師,在音樂及想法上都跟南峻很投合,在跟南峻吃晚餐時,他發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們都害怕第一次?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第一次,每個早晨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然而我們卻不害怕起床迎接每一天,為什麼?」
最後因為現實及利益的因素,南峻的公司還是沒有跟大田簽約,南峻非常難過憤怒,這讓我們在一次感受到精神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及妥協的無奈。


個人覺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導演讓南峻與初戀情人阿瑞在東京旅行的片段跟女兒婷婷與男友胖子在西門町逛街的片段交叉剪接,南峻跟阿瑞正在回憶他們的青春,之後接到婷婷跟胖子約會的畫面,好像婷婷正在過老爸南峻年輕時的生活,像是在重蹈爸爸的覆轍一樣,表現出愛情好像是一個宿命一樣,重蹈覆轍,心動心碎。


再來是洋洋的愛情,導演表現的手法非常有創意,洋洋蹲在視聽教室後面看自然科技的影片,之後糾察隊的的女生(洋洋的死對頭)進來,裙子被門勾到,洋洋不小心看到那個女生的內褲,洋洋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開始對糾察隊女生有不同的感覺。



接著那個女生走到前面要找位子坐,這時女生的背景是影片,放映的內容剛好是正電與負電激烈的結合在一起變成了雷,對應到洋洋接觸到愛情那種吸引力的感覺,再來放映的內容轉到閃電創造了生命的起源,對應到洋洋情竇初開,這就是一切的開始。這一段洋洋的感情世界跟自然的教學影片有了巧妙的呼應與結合。


電影裡的劇情非常善用三角關係,像是南峻、初戀阿瑞、老婆敏敏;婷婷、鄰居莉莉、胖子;阿弟、老婆小燕、前女友雲雲;還有鄰居蔣夫婦、莉莉的英文老師,都是三角關係的狀態,但每一對的感情又藏著細微的差異性,關係複雜的狀況讓劇情走的非常綿密,然而電影走向結尾,每一對的戀情也開始收尾,阿瑞不告而別離開南峻,胖子謀殺莉莉的英文老師,阿弟也跟小燕重修舊好,每一隊的下場不見得都是好的,但至少有了著落。

在這個複雜的劇情走向中間值得討論的是一段洋洋跟爸爸南峻在車上對話,洋洋問南峻:「爸比,我們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呢?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這樣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之後洋洋開始學習拍照,開始去拍身邊的人的後腦勺,試圖讓人可以看見自己的另外一面,我強烈懷疑洋洋可能就是導演的化身,因為電影一一用非常理性冷靜的手法拍出每個人的感情及心情,讓觀眾試圖看見在這個城市裡,這幾個平凡的人物的全貌,或是說,這部電影探索的是不被看見的那一半,就跟洋洋拍人的後腦勺的精神一樣。


電影最後是用婆婆過世來做結束,到山上修行的媽媽敏敏回來了,對南峻說:「這一大堆真的沒有這麼複雜,哪有這麼複雜。」提醒我們在中間那些紛紛擾擾的劇情看似分開進行,但是談的卻是同一種感情或是感覺,婆婆的葬禮的跟開頭阿弟結婚的地點是相同的,首尾呼應,而這之間充滿了喜怒哀樂、生老病死。
最後一幕,洋洋穿了在阿弟結婚時穿的同一套西裝,來到婆婆面前念著他對婆婆寫的話:「婆婆,對不起。不是我不喜歡跟你講話,只是我覺得我能跟你講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會每次都叫我『聽話』。就像他們都說你走了,你也沒有告訴我你去了哪裡。所以我覺得,那一定是我們都知道的地方。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後想做什麼嗎?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我想,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說不定,有一天,我會發現你到底去了哪裡。到時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講,找大家一起過來看你呢?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也覺得我也老了。」



記得在高中(女校)的時候,班導對我們全班說:「你們現在都很漂亮,這個年紀都很漂亮。」那時候我不懂,那時候我有滿臉痘痘、有很多煩惱、和一個大屁股,那時候的我覺得自己很醜,不懂老師說的話,但是到了現在看到高中的姪女,心裡又會再回想起這段回憶,好像可以感受的到高中導師的心情,然而今年修經典電影導讀的時候,老師又說了類似的話,她說我們大學生看起來都很漂亮,我好像又不太懂了,就像高中的我一樣,然而我到老師的年紀時,會不會就懂了呢?

每個年紀都有不同的經歷,卻也有不同的盲點和遺憾,《一一》把不同年齡的感情、煩惱、衝突表現得非常細膩又含蓄,是一部很飽和的電影,裡面有太多雋永的對話,讓人回味無窮,電影結束不像結束,就像片名一一沒有結束的感覺一樣,我們又會繼續過像電影裡的生活,繼續探索我們那看不見的另一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