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侯孝賢與楊德昌

在修經典電影課以前,我還只是被好萊塢餵養的觀眾,對台灣的經典電影不是很熟悉,只知道侯孝賢導演會在每年金馬獎出現,感覺他只是電影界的老前輩,直到後來《刺客聶隱娘》問世,才對他刮目相看,原來六七十歲的老人家的作品可以這麼前衛充滿藝術感;而楊德昌導演我就真的不認識,只記得我有一位朋友跟我說她看過最好的電影就是楊德昌的《一一》,除此之外就沒有聽過有人談論過他。我景仰大陸導演陳凱歌、賈樟柯可以把大陸的文化及社會變遷表現得如此震撼動人,那時候就在心裡想,在台灣這麼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應該也有這樣的故事,也應該要有這樣的電影,接觸台灣經典電影之後才知道,是的,台灣一直都有這樣厲害的導演,刻劃當時台灣的種種景象,甚至比大陸導演拍得更細膩豐富。

我認為要認識台灣以前的時代,就要看侯孝賢的電影,不管是《悲情城市》還是《戲夢人生》,他喜歡運用小人物的故事帶出整個時代背景,從人物的遭遇道出這個時代下無奈卻又堅強的精神,在1948年他們全家移民高雄鳳山,他開始了像《童年往事》裡純樸的生活,他歷經了父母的死別,也陪阿婆走過那條回大陸的路,他是南國的少年有著橫衝直撞的勇氣,有時也會到附近的城隍廟看看布袋戲、歌仔戲,在這樣單純的鄉土環境下他培養出豐富的情感,對親情、對青春、對文化、對家族的歷史,我們常常在他的電影裡可以聽到台語、廣東話,演員使用的也非常到味,尤其是飆出的髒話我非常喜歡,看到最後我發現髒話往往代表一種不服輸的氣魄,他除了追求畫面的寫實也追求語言上的寫實,演員的台詞內容不像刻意編排,好像真的有人會這樣講話一樣,他創造出一個自然的寫實畫面,讓我們可以沉浸在那個時代,思考這其中的故事,然而雖然寫實卻不會落入俗套,因為侯導的電影配樂都非常前衛新潮,像是《悲情城市》還有《南國,再見南國》的配樂都非常厲害且富有藝術感。讓我震驚的是《悲情城市》,它是在1989年發行的,而台灣宣布解嚴是在1987年,才隔兩年就拍出有關228事件的電影,我認為是非常勇敢不怕死的舉動,侯導也自述當時還沒拍《悲情城市》之前,雖然解嚴了卻沒有人敢談論228事件,直到電影發行,大眾開始有了勇氣重新審視這件事情,那個時代用寫實的題材是需要勇氣的,侯導提起敏感的神經並面對它表現它,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但說來也特別,儘管都是寫實的題材,卻很少感覺到他在批判諷刺當權者或時代變遷(賈樟柯),我反而感受到一種感性,這或許跟他運用長鏡頭有關,這讓我更專注在看他們如何生活(像是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一樣),比起壓迫,他或許更想表現人物的堅強與單純,透過侯孝賢的電影,我不只更認識他還更認識台灣人及我們生活的土地,台灣,這個國家。


別於侯孝賢導演,楊德昌導演著重在都市化的社會下,人們的價值觀及感情關係的轉變,楊導在上海出生在台北成長,我不知道這是否有關連,但是我發現兩個導演一個在高雄長大,一個在台北長大,文化背景的差異可能跟他們電影風格的不同有關,最明顯的是《悲情城市》以閩粵族群的背景出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以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族群的背景出發,或許這也透露了兩個導演成長環境的差異。雖然楊導也是以寫實的電影形式為主,但他的風格有一種理性、冷靜的感覺,讓觀眾真的成為生活的觀眾,用客觀的角度一起觀察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想過的事情。楊導也很會利用角色的對白表現出深刻的哲學思想,像是《獨立時代》作家和他的老婆在書房爭執的對話或是《一一》的小朋友洋洋跟父親的對話及最後的對白還有《牯嶺街》最後小四與小明的對話,內容都非常深刻雋永,相對於侯孝賢的感性,楊德昌喜歡反映人性及社會的盲點,帶點諷刺的風格,像在《獨立時代》開頭一個迎合大眾的舞台劇導演說:「現在大家生活這麼開心,幹嘛澆大家冷水?」其實就是在諷刺那些娛樂性沒有意義的電影,另外楊導特別的地方在於他會運用聲音的畫面的配合,像是《一一》洋洋看前面的女班長,女班長的背景剛好是打雷的畫面;或是蕭淑慎在產檢,超音波胎兒的畫面搭配南峻公司日本人介紹電腦軟體的聲音,《牯嶺街》小四跟小明在靶場,小四隨著槍聲臥倒在地,這些巧妙的音像搭配,營造出一種劇場風格,很有創意及彈性,如果看完侯孝賢的電影會更了解台灣,那看完楊德昌的電影則會更了解人與人的相處方式。就像《童年往事》裡的阿孝是侯孝賢一樣,我認為《一一》裡的洋洋就是楊德昌,他告訴我們我們不知道的事情,讓我們看見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每次看完他的電影,就好像重新認識自己一樣,認清在這個社會結構下,我所表現出來的樣子。




雖然這兩位導演的風格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有一個致命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在訴說關於台灣人的故事,不管從歷史土地的觀點還是現代化社會的觀點,他們都在紀錄台灣的人如何在跳脫不了的命運裡亦步亦趨的生活著,別於以前觀看國外電影的經驗,我看完他們的電影,我感覺到我與這些電影強烈的關聯性。在許多政權轉移後,有些老人家仍然期望踏上回祖國的路,像侯導的阿婆一樣;在世界不承認台灣是國家的時候,台灣的年輕人都還是另一個《牯嶺街》的小四,存在在那種沒有安全感卻又想要證明自己的窘境,然而這些種種複雜的情緒在他們的電影裡被表現出來了,被重視了,我有一種被關懷到的感覺,他們的電影會使我們更有動力堅強起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好電影吧,從一個寫實的角度,訴說一個關於這個國家及社會的故事,讓觀眾有機會審視所處的環境,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把電影所傳達的精神像是一面鏡子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一部好電影應該是要這樣的影響一個人的精神層面,讓我們多一種看待世界的觀點,或許那份包容的心的這樣煉成了。我喜歡寫實電影,從你我都熟悉的人物、場景、故事看到我們日常忽略的情感,並提升我們生活的敏感度,學會在意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就跟侯孝賢導演及楊德昌導演關心我們這些小四及南國少年一樣,我們會因為一部好的寫實電影而關心、觀察、思考最後學會愛自己身處的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